
“度量衡”这一名称最早见于《尚书•舜典》:“协时月正日,同律度量衡。”意思是调协历法,划齐度量衡。度量衡是计量长短、容积和轻重的统称。其中度是用来计量长短的,单位有:分、寸、尺、丈、引等;量是用来计量容积的,单位有:龠、合、升、斗、斛等;衡是用来计量轻重的,单位有钱、两、斤、钧、石等。

秬黍[jù shǔ]
,一种黑黍子的植物的淡黄色的子实,颗粒类似小米,比小米大,是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。一颗秬黍的长定义为一分,十颗为一寸,十寸为一尺。

古人用十二根长度不同的单音竹管来测定音高,完成后分成六阳六阴两组,分别命名为“黄钟”、“大吕”等十二律。以长度为九十颗秬黍种子的竹管发出的音定为黄钟律宫音。

度的标准:一颗秬黍的长定义为一分,十颗为一寸,十寸为一尺。律管长九寸,径九分

量的标准:也是一样用合适的秬黍,一千二百颗,刚好可以填充律管的体积,所以这一千二百颗秬黍所占的空间容积就是一龠 [yuè] ,一龠等于半合,二龠就是一合,十倍的合为升,十倍的升是斗,十倍的斗就是斛。有我们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十合等于一升,十升等于一斗,十斗等于一斛[hú]。

衡的标准:就是把一千二百颗秬黍的重量当作十二铢,乘以二就有二十四铢为一两,十六两为一斤,三十斤叫做一钧,四个钧的总和是一石。

大约公元前六到五世纪春秋战国之际,人们已经懂得了音调和弦长的定量关系,这就是闻名的"三分损益法"。这个方法是,从一个被认定作为基音的弦长出发,把它分做三等分,再去掉一分(损一)或加上一分(益一),来确定另一音的弦的长度。在数学上,就是把基音的弦长乘以三之分二(损一)或乘似三之分四(益一)。依此类推,计算十二次,就可以在弦上得到比基音高一倍或或低一半的音(就是高八度或低八度的音),也就完成了一个人度中的十二个音的计算。从这十二个音中选出五个或七个,就构成了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。这方法的最早记载见于《管子·地员篇》.比希腊毕达哥拉斯(约前580-前500)提出的基本相同的方法要早得多。

以三分损益法计算而得的弦音,自然纯正,悦耳动听。但是,用它计算而得的高八度音,并非完全的高八度,而是比八度高。在西方,以"五度相生法"(就是乘以三之分二)所得的结果也是这样。为了使数学计算能得到一个完全八度音,东西方的音乐家都曾作过种种尝试,花费了上千年的时间。最后完成这一计算并创造一种新的数学方法的是明代科学家、王子朱载堉。他把八度音程平均地分成十二等分,在数学上解决了求等比数列的方法。朱载堉把这种方法叫做"新法密律",现在叫"十二平均律"。这就是现在的钢琴、手风琴等键盘乐器普遍采用的数理方法。

十二平均律是朱载靖在明穆宗隆庆元年到神宗万历八年(公元1567年到1581年)间创建的;而今天在音乐舞台上占有乐器之王的钢琴是西方文化的产物。在中国播下的科学种子却在西方开花结果,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之光。

文章评论